煎熬并快乐着——我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发言

日期:2011-12-21 00:00     来源:自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科室:陈曦     阅读:3041
字号:
分享:

  参加现场流行病培训班学习的教室门口墙上挂着的是什么?最中心的就是师兄师姐们在国际大会上作报告拿的奖项。想象下师兄师姐们在国际讲台上操着流利的英文,对着老外慷慨激昂的演讲,心中就是莫名激动。但培训时间一长,发现以前认为高高在上,英明神武的省级、国家级同学也就这水平,看到师兄师姐们带着漏洞百出的报告,操着带着东南西北方言口音的英文勇敢的杀出国去参加国际会议,心中总有莫名的冲动“俺站上去肯定比他们讲的好多了”。掂量掂量自己在业余里面靠点谱,英语专业里面绝对不靠谱的英文水平,听课昏昏欲睡之余,心中浮起最多的幻想就是能有机会参加国际会议,在众老外面前侃侃而谈,最后还抱个奖项回来,给咱市一级疾控挣足面子。

 

  机会并不遥远,今年年会过后,我还在返回重庆路上,项目办马老师的邮件就到了“今推荐你们参加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一个食品安全的国际会议,陈曦:重庆市一起食源性副溶血弧菌腹泻爆发调查”。看到邮件,我就笑了,自己那个简单又常见的副溶调查,再加上报告被几个老师改过N遍,年会时候又做了中文汇报,那还有什么问题?出风头的机会来了!但很快我就发现,机会只是煎熬外面裹着的薄薄一层包装纸。

 

  首先要把幻灯片译成英文。都有中文稿子了,20页的幻灯片翻译成英文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情啊。这个乐观的想法在开始翻译的时候就被击得粉碎。涉及到流行病的专业名词,每个词都需要查词典,而且好多词典都查不到,还得上google去搜索别人怎么用的。英文句子长,中文句子能放下的空间,英文放进去能挤成罐头。在确保意思表达的基础上,需要每个句子读到几遍,削减不必要的单词,才能用最小的空间表达出原来意思。一个20页左右的幻灯片,翻译居然做了2天,在老师反复催促下才完成。

 

  译好初稿,接下来就是修改了。以前看到师兄师姐们的报告有漏洞,自己偷着乐,现在看到被老师们改的面目全非的幻灯片,才知道自己完全是家鸡笑麻雀飞不高。幻灯片发过去当天晚上10点钟,马老师从北京直接打电话过来了,幻灯片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哪里结构不行,哪里逻辑上有漏洞,哪些内容是多余的,哪些要补充,一页一页提出需要修改的地方。老师都熬夜给你提意见了,还有啥说的呢?咬牙改吧!凌晨2点钟总算把幻灯片发给马老师。第二天来到重庆疾控,刚想略微放松,马老师电话又打过来了。这次变成了细节问题,哪张表格使用的统计方法不当,哪里应该做一张图。虽然问题数量少了,但是都是些需要统计学知识或者使用软件才能解决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呀,现在开始后悔老师讲课时候没仔细听了。没办法,翻书、搜谷歌、查百度、问同学,能用的方法全上了。对于里面最麻烦的多因素分析,我这个“混进”流行病学队伍的统计盲发现完全就是在看天书,幸好在自贡做艾滋病调查项目时候认识了些牛人,厚着脸皮给华西一位统计博士打电话,赖着她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解释清楚如何做这个分析。折磨了好几天,改了5-6稿,“虽然还有很多漏洞,但也就先这样吧,没时间了,但愿不被问到” ,马老师终于给我打了个及格分。

 

  人到北京,终于进入开会第一天,美国FDA副局长,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陆续上台演讲,想到自己虽然是明天安排在分会场演讲,但怎么说也是和他们一样的演讲者身份,虚荣心不禁小小的澎湃了下。这时候一同参加会议的沈师姐在旁边发问了:“你的发言稿都背熟了吧?”“啥?发言稿?”“哇,你准备上去直接讲?我的都是把要说的英文全部写好打印出来背熟的啊,包括马老师。你好厉害,能直接讲”。当时我澎湃的心潮直接被冻结到冰点,翻出自己的幻灯片,尝试着用英语解释下自己那几张表,表格的意思自己清楚,需要解释的英语也都明白,但是既要记着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还要即时用英语表达出来,舌头打架是唯一的结果,更别说自己很多专用名词的读音还没搞踏实。擦擦头上的冷汗,把风云人物们的报告全部屏蔽掉,自己老老实实开始写发言稿。

 

  稿子快差不多写好,我们的外教Bob过来了,给我们几个一招手:“开会”。会议啥内容呢?原来是针对可能的提问。老Bob已经先去探查了可能参加我们场次汇报的听众的构成和感兴趣的方向,就我们的报告提出几个很可能被问到的问题,让我们一个个解释,解释到他满意了,再记下回去背熟。

 

  第二天终于开始汇报了,虽然稿子读了N遍,但是还是感觉心里发虚。走上台,明知道不会有看稿子的机会,还是紧紧把稿子攥在手里才踏实。上台了,前面几句客套话讲完,慢慢进入状态,读熟的稿子,幻灯片翻到的时候自然就回忆起来,顾不上去想容易引起紧张的东西,反而心态平和了。报告讲完,到提问的时候,听众提的问题果然没跳出老Bob的五指山,脑子里面事先装好了类似问题的思路,所以回答也轻车熟路。到了最后,老Bob眼看前一天他举出的最有意义的问题居然没人问,忍不住跳了出来把问题提了出来。“托儿啊……”我看了他一眼,还是一本正经的把昨天已经和他说过的答案再讲了一遍。

 

  于是,自己的第一个国际会议就这么结束了。奖项是没有的,纪念品U盘还是混了个;击节称赞的场面是没有的,偶尔还是能见到鼓励的微笑;鲜花,都是送给领导的,但还是能听见稀稀拉拉的掌声。原来精炼完善的报告,是慢慢煎熬出来的;洒脱流利的演讲,是一遍遍排演出来的;对提问面面俱到的问答,是托儿捧出来的,不,是精心准备出来的。回家路上满脑都是在遗憾讲稿和演讲哪里还能做的更好,但打开会议的照片和录像,才突然发现,自己的报告怎么看还是算个合格的报告了。踏实的感觉充满心中,自己接受了挑战,而且进步了,信心由此而生,未来,我会做的更好。

 

专题专栏

更多+